沙化田 專為懶漢“設(shè)計”的耕田 “連字都不認識”的村民,還要受土地“欺負”,連做“懶漢”的資格都沒有 回到家的東塘人別無它途,只好重新?lián)炱鸺议T口的農(nóng)田。 近幾年,國家糧食收購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廣東稻谷每斤最低收購價逼近1元。但這一切,和東塘人似乎無關(guān),好的年頭,種的糧食僅僅夠填飽肚子。 土地貧瘠,嚴(yán)重沙化。雨季時,海風(fēng)長驅(qū)直入,帶來豐沛降水 靠田吃飯的東塘村民,實際是靠天吃飯。即使是最好的年頭,畝產(chǎn)至多也就500斤。而在其它地區(qū),依靠機械科學(xué)種植,畝產(chǎn)千斤早已不稀奇。 提到科學(xué)種田,很多只上過小學(xué)的村民連“聽都沒聽過”。在東塘,機械化種植幾乎是空白,拖拉機、肥料這些提高產(chǎn)量的“法寶”,在大多村民眼里實在多余,“有那錢,還不如直接買糧食”。 有村干部自嘲:這里是雷州的撒哈拉,村民文化不高,還要受土地“欺負”。 村民們說,東塘的田是專為懶漢設(shè)計,“只要老天開恩就有飯吃,否則做再多也沒用”。 但偏偏很多“連字都不認識”的村民,卻連做“懶漢”的資格都沒有。 靠著分散在好幾處的一畝農(nóng)田,47歲的村民賴雪貴一個人拉扯著四個孩子。四年前,丈夫因淋巴癌去世,而她有兩個兒子生下來就是癡呆。 地少,賴雪貴只能一地兩用,割完水稻后,立刻種上番薯。曾經(jīng)有技術(shù)員告訴村民,應(yīng)該如何科學(xué)施種才能提高產(chǎn)量,但她和鄰居卻怎么也記不住,更學(xué)不會。 賴家家徒四壁,沒有日歷,沒有時鐘。幾乎是文盲的賴雪貴,這樣的生活延續(xù)多年。“看時間有什么用?”早晨她跟著鄰居下地,晚上跟著大家收工。 賴雪貴說,她都忘了上一次看到百元大鈔是什么時候。周末,兩個讀書的孩子必須回家,因為田里需要他們,但家里卻沒有多余的床,兩個孩子只能去鄰居家借住。 就是這一畝三分田,東塘村民們把全部的精力和時間,甚至包括對生活的熱情,都花費在這里。因為,這里能讓一家人吃上飯,遇上好的年頭甚至可以吃飽飯。 不幸的是,幾乎沒有家庭能從口糧中“摳”出可供變現(xiàn)的余糧。有人曾試著種花生、辣椒,但都“只有熱情,不懂技術(shù)”,忙活了一年甚至還要賠錢。 每年青黃不接時,村里女人都會回娘家。譚妃簪就是其中之一,每年她都會回到徐聞娘家,拿回幾十斤米,填飽四個孩子的肚皮。但因為出不起路費,即便以這種理由回娘家,一年也頂多一次。 譚妃簪將家里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小兒子身上,希望他將來賺了錢把家里房子蓋起來。但兒子今年其實才剛滿5歲。 和記者聊天時,譚妃簪正在削紅薯。剛削沒一會,她就小聲抱怨:“剛才削得太快了,皮削得厚,浪費了很多。”有點不舍,她又拿出兩個小的,掂量著說:“嗯,今晚應(yīng)該夠吃了?!?/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