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小頭條 > 正文

高通脹可避免: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物價形勢(上)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2011-08-10 11:02:02 字號:TT

    (三)

    □豬肉價格漲幅過大是導致物價總水平上升的“元兇”

    □剔除豬肉價格上漲的因素,物價總水平并不算高,許多商品的價格都一直保持在平穩(wěn)狀態(tài),甚至有些還在下降

    比較分析推動此次物價上漲的三大原因,主要原因在于食品價格特別是豬肉價格漲幅過大。

    統(tǒng)計表明,6月份全國豬肉價格同比漲幅高達57.1%。據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的報告分析,去年我國生豬價格還比上年下降了1.7%,但今年以來卻出現了迅速回升、加速上揚的勢頭。由于豬肉在食品消費中所占比重較高,所以其價格上漲推動食品價格指數上升4.8個百分點,拉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1.5個百分點。

    另據國家統(tǒng)計局分析,在新漲價因素中,主要還是由于豬肉價格的上漲造成了一些影響。如6月份豬肉價格比5月份環(huán)比上漲了11.4%,由此帶來對居民消費價格環(huán)比指數的影響為0.36個百分點。

    從這兩個統(tǒng)計分析看,豬肉價格漲幅過大確實是導致物價總水平上升的“元兇”。豬肉在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中地位特殊,所占比重較大,城市居民每年平均購買豬肉量達20公斤左右,所以豬肉價格上漲不僅使廣大群眾感受明顯,對生活水平影響也大。

    實際上,如果剔除豬肉價格上漲的因素,我國物價總水平并不算高,況且許多商品的價格都一直保持在平穩(wěn)狀態(tài),甚至有些還在下降。如上半年煙酒價格僅上漲2.3%,衣著上漲1.0%,交通和通信上漲0.3%,娛樂教育文化用品上漲0.6%,家電等耐用消費品出廠價格則下降0.7%。

    豬肉價格之所以大幅上漲,既不能歸咎于貨幣投放的問題,也不是國際輸入性通脹所致,而是“豬周期”的綜合反映。

    “豬周期”在我國已反復出現過多次,每次都是3年,豬肉價格為“漲一年,平一年,跌一年”的循環(huán),生豬生產隨之大起大落。目前,我們正處于“漲的一年”。

    為了探究“豬周期”,山西省一位副省長未和市縣打招呼,直接深入基層,吃在村里,住在農戶,獲得了大量真實的情況。其一,多年來養(yǎng)豬都是“賺一年,平一年,賠一年”,3年一個周期。前段時間,不少人把養(yǎng)豬成本增加列為本輪豬肉漲價的主要原因,這與實際情況不符。按今年養(yǎng)殖成本估算,生豬每斤價格5.5元大體處于盈虧平衡點。近期,雖然飼料、人工等價格上漲,特別是玉米價格提高了不少,但只要將這些因素分攤,生豬每斤成本也就是上漲幾角錢,這與半年來生豬價格上漲5元左右比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其二,生豬生產的周期性波動不僅使消費者受到一定傷害,而且使生產者受到了更大的損失。2009年豬價大跌,使得生豬養(yǎng)殖業(yè)虧損嚴重,傷了元氣,一些養(yǎng)殖戶賠怕了,紛紛退出生豬生產,還有一些養(yǎng)豬場也關閉了。結果是直接減少了去年的母豬留存和今年的生豬供應,供求關系嚴重失衡,豬肉價格勢必迅速上漲。其三,多數養(yǎng)豬企業(yè)分析,下半年生豬價格仍會在每公斤16元上下的價位運行,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這些情況非常重要。

    一般來講,我國農產品價格出現循環(huán)周期變動的原因有三個:一是農產品生產周期長,不可能像工業(yè)品那樣根據市場供求和價格信號及時調整生產結構和生產數量;二是我國大多數農產品還是由分散的農戶進行生產,小生產面對大市場難免被動;三是大多數農民在生產經營中難以搜集和把握市場供求的準確信息,只能憑借直觀感覺決定生產,種植和養(yǎng)殖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是某種農產品市場價格高便一哄而上,市場價格低又一哄而下,使生產調整總是滯后于市場需求的變化。由此導致肉、蛋、禽、水產品等都反復出現過明顯的周期性波動。

    只不過此次生豬生產的周期性之強、波動幅度之大、影響范圍之廣,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料。為了穩(wěn)定物價,我們必須深入研究“豬周期”,并著力采取強有力的“反周期”措施。

分享到:
-

-

相關閱讀青島新聞

我要評論 提取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島新聞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