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際沖突是社會發(fā)展常態(tài)
本報北京11月14日電
“在《‘辛酸父親’的信》背后是中國現有教育制度的缺失和教育的錯位,”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郗杰英研究員今天晚上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郗杰英研究員說,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的不理解越來越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常態(tài)”,但是我們應該從這些現象中看到問題之所在,并努力想辦法解決問題。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青少年問題專家沈杰研究員也認為,代際沖突是一種必然現象,只不過因時代變化而表現得或強或弱!皬男睦韺W角度講,20歲前后的青少年相對于父母來說,是帶著自我、不服從甚至是叛逆的一輩!丁了岣赣H’的信》反映并勾畫了這種代際沖突!
沈杰說,在今天,劃分一代人的標準,已不再停留在純年代意義上,而是更多地從社會、經濟、文化、心理的變遷節(jié)律上來加以界說。
由于經濟增長、社會轉型、文化更替、心理變化的節(jié)律正不斷加快,因此,形成一代人的時間跨度似乎正變得越來越短。正是基于這個原因,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出現認識或行為差異或稱“代溝”現象基礎也就客觀存在著。代際之間的差異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及其取向上的差異性;二是所獲得的信息數量與種類上的不對稱性。這都會導致兩代人或幾代人之間在認識層面上與行為層面上的不一致性。
上海精神衛(wèi)生中心一直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卞茜醫(yī)生說,兩代人之間的這種代際溝通障礙越來越明顯,凸現的時間也越來越早,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代際差異并沒有發(fā)展到足以顛覆整個社會價值理論體系的一步。
亟待修正的教育錯位
代際障礙雖然不足以顛覆和破壞社會,但是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視其中折射出的問題。
郗杰英研究員說,現在城市的競爭和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其結果是叫嚷了多年的應試教育改革不僅沒有改掉應試教育,而且應試教育較十幾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家里,孩子惟一的任務是學習;在學校,孩子接受的教育也是學習,這種觀念深植在從孩子到家長再到老師每一個人的腦海中,中國人一向秉承和崇敬的傳統(tǒng)的基本做人原則和禮儀都被遺忘,惶論子孝父慈這些倫理常識。
郗杰英研究員說,我們現有的教育沒有發(fā)揮“矯正”的作用,縱容了這種習慣,因為我們的教育里根本就沒有這一課。上一代和下一代在家里也缺乏這種“情與智”的心靈溝通,“只要你學習好就是對我好”,這種簡單化的教育方式只能培養(yǎng)出“父慈子不肖”的社會怪現象。
公民意識不能缺失
沈杰研究員則談到了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他說,任何“溝”在底層上都是相連的。作為一個合格公民,他們都必須承擔最基本的義務和責任,包括對自己、對父母或對他人、對社會。
“辛酸父親”現象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透視出了正處在急劇變遷過程中的當今中國社會,在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不可否認,在當今一些大學生身上,現代社會所要求青年人具備的獨立意識還沒有真正形成,而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敬孝觀念則非常淡漠,正是在這種文化“真空”中,“辛酸父親”之子產生了,在他身上不僅缺乏獨立自主的意識,而且也缺乏敬孝父母的意識。
沈杰說,應該看到,我們的教養(yǎng)文化也存在問題。在我們的教養(yǎng)文化的深層上是否存在這樣的潛意識———父母實際上更多地是把子女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不是看作國家和社會的“公共物品”?因此,如果我們能夠確立起一種新的教養(yǎng)觀,即把自己的子女作為一個社會的合格成員或一個現代的自立公民來塑造和培養(yǎng),那么,我們對他或她的要求從一開始就會更加理性、更加嚴格、更加科學。
另一方面,作為有知識、有教養(yǎng)的大學生,本身就應該在文化創(chuàng)新方面承擔重任。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應該充分吸收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成分,如在西方社會,無論是哪個社會階層的孩子,在其年滿18歲后都應該自立,向父母伸手被視為可恥之事。與此同時,營造一種“感恩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對于給予過自己撫育、幫助和服務的人,都應該懷有一種感激之心。
記者 萬興亞 (特約編輯re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