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自主招生部分學校誤導 競賽證書當"通行證"
今年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的自主招生報名日前結束,1個錄取名額平均吸引20位報名者。在競爭異常激烈情況下,有部分學校將各類競賽成績作為唯一篩選標準,引得一些家長和考生把競賽
證書當成“通行證”,有違自主招生的初衷。
在部分高中自主招生現場,咨詢臺老師人手一份市“初三年級新知杯數學競賽”獲獎者名單。前來咨詢的學生若姓名在其上,就會被特別標注;而那些得過一、二等獎的同學,甚至當場許諾列入預錄取名單。獲獎學生即使沒來咨詢報名,這些學校也會主動前去聯系。
自主招生對競賽的“偏愛”,給家長和考生造成很大影響。在東北片某高中自主招生咨詢現場,不少家長都提同樣問題:我的孩子在某競賽獲幾等獎,是否符合自主招生要求?一位學生獲得數學競賽一等獎,他媽媽在咨詢時顯得十分自信;沒獲獎的或者獲得了三等獎的,孩子和家長就顯得“底氣不足”。家長魏女士無奈地告訴記者,孩子獲化學競賽三等獎,競爭力“好像不夠硬!彼鞠虢榻B一下孩子自理能力強、樂于助人等特長,但這些品質缺乏“硬杠杠”衡量,老師似乎不感興趣,只好作罷。
教育專家指出,各校根據辦校特色,參照競賽成績物色特長學生,原本無可厚非。但若將此作為唯一標準,則有失偏頗。競賽成績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學生在某學科的專長,但沒有獲獎的同學,并不一定在該學科上就沒有潛力。而且,僅以競賽成績衡量考生,易引向“競賽應試”的誤區(qū),忽視更多優(yōu)秀孩子在其他更多方面的“閃光點”,背離自主招生政策的初衷。(李愛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