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晨報》報道:為治好11個月大的女兒的先天性心臟病,吉林農(nóng)民劉福成在花光了6萬多元錢后,無奈之下寫信向他聽說過的“中國富豪”們求助。據(jù)說有富豪已經(jīng)回話:我們肯定會捐錢。
生命誠可貴,劉福成亟待同情、理解、資助、關愛,富豪們伸出援助之手,這沒任何異議。需要思考的是直接寫信向富豪求助
的做法會產(chǎn)生哪些影響?梢栽O想,富豪的資助款一旦到了劉福成手中,媒體會爭相報道。而處境與劉福成一樣的人在當今何止千萬,假如大家發(fā)現(xiàn)這是一條求助捷徑而都來仿效,富豪將如何招架?
劉福成是被逼成這樣的。按說在一個完善的現(xiàn)代社會里,就像弱勢者應該可以吃飽肚子一樣,基本醫(yī)療也應是社會保障的底線。假如貧困者得了重病因沒錢醫(yī)治就只能等死,真正需要良心拷問的應該是我們的醫(yī)療體制。假如“劉福成們”可以享受醫(yī)保,也不必去求富豪了。
由此聯(lián)想到整個社會的慈善事業(yè)以及人們的“慈善心理”。求助方將自己的遭遇通過媒體、慈善機構告于天下,然后靜待人們捐助,或是像劉福成這樣直接求助。作為捐助方的富豪們在得到有關信息后可能會慷慨解囊。在這種慈善氛圍和心理環(huán)境下,富豪們應該是愉快、自豪的,眾人對其道德評價是充分的,媒體的報道也許更利于塑造其良好的社會形象。但也可能是另一種情況,富豪們捐是捐了,心情未必愉快,因為主動捐資和被索要,將捐助者擺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之中。如果捐的錢還沒出手,“劉福成們”向某某富豪寫信的消息已公布于天下,這多少有些“木已成舟”或逼其“就范”的意思。
和慈善的管理運作以及物質形態(tài)相對應,其實它也是一種包括慈善價值觀、慈善理念、慈善心理、慈善氛圍等在內(nèi)的文化現(xiàn)象。不必諱言,在國人意識深處,一直存在著這樣的心理,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幾千年所形成的大眾意識,至今仍時有顯現(xiàn);富人在慈善方面一旦表現(xiàn)不積極,往往被看成是小氣、吝嗇乃至大逆不道,至于如何充分尊重包括富豪在內(nèi)的所有人的道德選擇、行為選擇的自由,卻很少有人去認真研究。這種不尊重個人選擇自由乃至強加于人的習慣,在很多單位里也有表現(xiàn),例如以行政命令方式攤派捐獻,從員工工資中直接扣除等等。
如何才能建立一種先進的慈善文化?這也許是一個復雜的課題,但可以肯定:制度應該比人更可靠。無條件尊重所有人的道德選擇和行為選擇的自由,是先進的慈善文化應有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謂“無條件”即無論富人有多富,窮人有多窮,無論亟待救命的求助者有多緊急,都不能成為干涉、強迫捐助人自由的理由。(劉以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