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喜劇《閑人馬大姐》有一節(jié)的劇情是:早餐剩下一碗豆?jié){,馬大姐用“粒粒皆辛苦”勸女兒喝掉,女兒卻搬出諸種經濟學理論,指出豆?jié){一經買賣就成為商品,是倒是喝都與種豆子的農民伯伯再無關系,言之鑿鑿,倒讓馬大姐理屈詞窮。 還是電視。阂粋小康家庭的老人,見家中
的垃圾袋才裝了一半就扔掉,數落主婦不會持家、不懂環(huán)保。這個連垃圾袋也當寶貝的老人在劇中形象正面。這是韓劇中的情節(jié)。 兩個細節(jié)相映成趣:韓國人均GDP比我國要高,但老輩人勤儉持家的理念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還是主流,不少年輕人也很認可這些觀念;我們的情況卻是“馬大姐”喪失了話語權,不得不自省是不是思想老舊與時代脫節(jié)?
今天的中國似乎正成為世界奢侈品開拓市場的風水寶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于“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一步到位買車買房或者做“月光族”、“負翁”。伴隨著巨大的物質誘惑,消費主義的理念讓從短缺中走出來的一些人在享受甚至放縱物欲時理直氣壯。
敢花錢有對未來預期較為樂觀的因素,但透支也意味著幸福生活的風險系數在加大,尤其是當一些寶貴的資源隨著新的生活方式被無謂消耗的時候。
很多西方國家早已開始反思消費主義。道德對商品經濟社會的約束力在20世紀70年代后也越來越為經濟學家所重視。更多的人意識到,在任何一個社會,節(jié)儉都應是值得尊崇的美德。
穿著“工業(yè)革命”這雙“紅舞鞋”的人類,在享受種種便宜舒適的同時,也在150多年的時間里消耗掉地球40億年的大部分儲存。以目前的開采速度計算,全球石油儲量可供生產40多年,天然氣、煤炭分別只可供應67年、164年。
一邊是發(fā)展這個硬道理;一邊是資源有限這個同樣硬的道理。作為發(fā)展中國家,承認并接受資源的掣肘并不愉快。但當資源的短缺不時以油荒、電荒、水荒之類的面孔浮現時,我們就像既熱愛馳騁又不堪半夜排隊買油的駕駛者,希望能在發(fā)展和資源有限的兩難之間找出一條道路。而這條道路,也許就存在于馬大姐對一碗豆?jié){珍視的目光中,存在于一個節(jié)約型社會的理念中。在節(jié)約一碗豆?jié){的同時,也許也為子孫后代甚至是我們自己,節(jié)約出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鞠青《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