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衷心感謝你的關愛,你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你是一位備受尊敬的人,受益的我會記住你高尚的舉動。好人
一生平安……”,這是一位七旬老人對幫助過他的人,極其認真的謝意和鼓勵———這致謝卡,你得到過嗎?
這是一張署名“受益者”的“致謝卡”。收到這張卡片的晚上,公交車司機房元玲不覺心頭一暖,看著卡片上普通而樸素的幾句話,幾句對文明之舉、對細微幫助觸動心弦的理解和告白,眼淚在司機小房的眼眶里打轉。
送卡片的是一位年屆七旬、腿腳不太方便的老人,他坐過幾次小房開的5路車。在得到了小房幾次攙扶之后,老人特別認真地給她捧上這么一張致謝卡片。開了二十多年公交車,曾攙一把、扶一下幫助過的乘客無數(shù),被人這么認真致謝,還是第一次。
經(jīng)過
舉手之助老人用心感謝
7月28日下午4時許,一名瘦小的七旬老人在水清溝車站登上了5路車,房元玲對這個老人很面熟,知道他經(jīng)常乘坐這一班車。見他行動不便,她趕緊拉上手剎,攙扶著老人上車,并請乘客給老人讓出了一個位子,讓他坐在自己的旁邊。
車到終點站火車站時,房元玲見老人最后一個下車,趕緊上前攙扶。下車后,老人拉住房元玲的手,雙手將一張卡片送到她的手中說:“閨女,你對我太好了,本來想給你寫封表揚信,兒子說我太老土了,我想了很久,就設計了這張卡片謝謝你!
老人還表示,這張卡片他不會隨便送人的,只有碰見真心真意幫助別人的人,他才會送上一張,這對做好事的人是一種鼓勵。由于車站太吵,房元玲還以為老人送了她一張名片,等她回過神來,老人已經(jīng)走遠了。
記者體驗
老人沒有夸錯她
昨天,記者專門登上房元玲駕駛的5路電車,“暗訪”感動了老人的小房。在每一個車站,記者看到,幾乎每一名上車的乘客都會收到她熱情的招呼。行致長途站時上來兩名外地老人,房元玲看他們滿頭大汗,趕緊招呼乘客扶他們坐下,一名中年男子很爽快地和同伴讓了座。
車到承德路時,一名拄著雙拐的殘疾人上車很困難,房元玲招呼他不要著急,剎住車后攙扶他上了車,請乘客讓出車門處的座位,便于殘疾人放腿和拐杖,殘疾男子連連道謝。到了終點站,又是司機和乘客幫助殘疾人下了車,多名乘客對小房豎起了大拇指。
市民
美德需要這種鼓勵
見過這張“致謝卡”的人,對卡片都猜測紛紛:上面幾句簡單的話,老人可能琢磨良久;琢磨出來這些話之后,行動不便的老人還要到印制名片的地方印出來;這些卡片老人不可能見人就發(fā),而只會發(fā)給幫助過他的人。除了公交司機小房,還有誰得到過這種卡片呢?
知道“卡片的故事”的人都特別認同一點:美德真的需要一點鼓勵。
家住瞿塘峽路的劉躍云認為,具有美德的人太可貴了,他們就像火種一樣需要保護。
家住洪山坡的陳科認為,雖然不一定采取這種方式,但別人對自己有幫助的時候一定要說一聲謝謝。在公交車上他經(jīng)常給人讓座,受讓的老人微笑著連連道謝,讓他的心情也很愉快。記者曹為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