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買包子,問:“什么餡?”答(青島話):“蘿卜尚肉的!薄吧小笔恰昂汀钡囊馑。這是一個土字眼,只有老青島人才聽得懂,現(xiàn)在很少有人這樣說了。倘若說出來,還會被人譏笑。
“高尚”的“尚”字何以會淪落到這種地步?據(jù)考證,在甲骨文中“尚”字通“商”、“賞”,是酒器形,表示舉杯致敬。而分離出來用于人
名,最古老的人物當推老年發(fā)跡的渭河漁夫姜子牙。他本呂姓,名望,輔周滅商開創(chuàng)了西周基業(yè),被尊為“尚父”。姜太公的故事在民間是傳為美談的,《封神演義》把他作為主人公頌揚,京劇里的諸葛亮不無欽仰地唱道:“周文王訪姜尚周室大振”,而自嘆弗如!吧小弊忠蜻@位釣魚鼻祖的名字而被賦予 “輔佐”的含意,或是因輔佐之功而后才有了他“尚”的名號,姑且不論,但可知“尚”字由此而作為“輔佐”的別解。史載,姜尚后來被封于齊,為齊國開國國君。他來到我們山東,從而使這個“尚”字流傳至今,成為青島話的活化石。
自姜尚定義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論語》、《禮記》、《孟子》等典籍中,也都有“尚”字作連帶關(guān)系的用法。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說:“尚,曾也,庶幾也。”可見蘿卜是可以“尚”肉的。
清代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段玉裁干脆把 “尚” 解釋為 “上也”(《說文解字注》)。古代官員有“尚書令”職銜,“尚方寶劍”特權(quán),也都是趨上的。娶皇帝的女兒要說“尚”某某公主,而不能說“娶”。經(jīng)濟界舊有“襄理”一職,也有這個意思。在現(xiàn)代漢語詞匯中,“高尚”、“尊尚”、“風(fēng)尚”、“崇文尚武”、“尚且”、“尚待”等,都有向上向前向更高一級靠近的涵義,即使 “一息尚存”,也不放棄希望和奮斗。所以,賣包子的說得沒錯,是說蘿卜尚肉,而不是說肉尚蘿卜。肉為君,蘿卜為臣,貴為駙馬只是個蘿卜的角色。一個“尚”字便綠葉紅花主次分明,比說 “蘿卜和肉”、“蘿卜加肉”更準確,更文雅,這是青島話的光榮。誰說青島姑娘模樣標致,一開口就露怯?這是過去城市地位不高所造成的偏見。將來或許還會有人編一部《青島話詞典》,我們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固然包括 “尚”在內(nèi),方言詞需要隨著時代前進而進化、簡化,但方言的形成蘊藏著歷史軌跡,不能一筆抹殺,開掘方言文化該不是抱殘守缺吧?月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