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我從空間意義上想到他所成長的城市。陳逸飛雖然與我同籍,但他出生在寧波,同年遷往上海,與我長大后再來上海很不一樣,堪稱一個十分地道的上海人。而且,他從小進的是極具老上海特色的教會學校,又長時間居住在外灘附近最能顯現(xiàn)這座城市特色的地段,可說是充分上海化的了。
是上海,使
他在很不正常的時代氣氛中打下良好的藝術(shù)基礎(chǔ)成為可能。作為一座曾經(jīng)是中國最西化的大都市,至少在陳逸飛的童年時代還余風猶存。街市間的生態(tài)秩序與油畫藝術(shù)的生存環(huán)境有不少相通之處,而說不定在哪一座房舍里還可尋到深受歐洲文化陶冶的美術(shù)家,更重要的是綜合文化信息,點點滴滴不絕如縷,或許是音樂,或許是電影,或許是書籍,或許是教堂的鐘聲,或許是都市化了的古典文學,以一種包圍態(tài)勢浸潤著陳逸飛,正是這一切,使他無論是進行寫實的基礎(chǔ)訓練還是浪漫的理想追求都能達到一個高標準。不僅如此,
上海使陳逸飛具有一種學院派的端莊,又在端莊里兼容著靈敏和鮮活。這種內(nèi)在素質(zhì),在美國就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了。陳逸飛在美國作畫的幾個慣常題材,如陳舊水鄉(xiāng)、古典仕女、音樂人物,幾乎沒有與上海有直接關(guān)系,但這中間可以看到他的一種文化態(tài)度,而這種文化態(tài)度卻與上海有關(guān)。上海講寬容,上海講懷舊,上海講唯美,上海講平靜,上海講那種既高貴又平民的精神風味,上海講那種來自歷史又不執(zhí)著歷史的放松姿態(tài)。經(jīng)過上海式的選擇,過于古老的僵死物象遠遠比不上水鄉(xiāng)石橋和高原藏民有味道,古代仕女的歷史準確性也遠遠沒有她們眉眼體態(tài)間的古典風韻重要,而各色人等一旦與音樂組接成一個畫面則他們的膚色、人種、背景都可包容或抽象掉?梢哉f,中國的歷史圖象和地理圖象,陳逸飛經(jīng)過上海式的中轉(zhuǎn)、改造,變成了一種美麗的懷舊意緒,就很容易被國際社會所感受了。
但是,我這樣說上海,估計中國各地有許多讀者會提出異議,在他們印象中,上海的文化態(tài)度遠沒有我說的這么美好。相反,瑣碎、謹慎、固步自封、斤斤計較、優(yōu)柔寡斷、洋洋自得,卻是上海的典型風格。這種印象是真實的,但并不全面。一個被稱之為冒險家的樂園的國際大都市,理應潛藏著另一種素質(zhì),這些年來,這種素質(zhì)已在越來越多的人身上漸漸復蘇,而陳逸飛則是這些人中間較長的一個。
溫文爾雅的陳逸飛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勇敢的冒險家。他曾給我笑談過兒時往事,說自己曾把陽傘當作降落傘,當眾從二樓陽臺跳下,我看著他將信將疑,但聯(lián)系到他以后的經(jīng)歷,終于相信了。他盡管一路成功,卻從不安分于慣性延續(xù),時時愿意告別輝煌,從零開始,已在中國美術(shù)界有了不錯的地位卻到舉目無親的美國重新尋找起點,然后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好工作又毅然辭職,直到前些年認為自己從事的不僅是繪畫而且是視覺藝術(shù),而視覺藝術(shù)應包括電影,說干就干,他開始拍電影,拍出來后居然在海內(nèi)外廣受好評,細想起來,哪一個關(guān)口都是需要咬咬牙下狠心的,他都一一闖過去了。
闖過了那么多充滿風險的人生關(guān)口,陳逸飛沒有像別的冒險家那樣高聲吶喊,義無反顧,而是樂觀從容,榮辱不驚,把冒險溶解在默默的奮進之中,這無疑已觸及到上海風范的優(yōu)良面了。陳逸飛用那種標準得沒有其他語言可代替的上海話對我說:“我怕別人厭,不能老一套,不能靠慣性,靠慣性總會停在荒山野嶺,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因此要自己加煤,多走一些路程,多閃幾次光亮。”又說:“我一直樂觀,一直興奮,遇到什么事情都無所謂。就像旅游,晴天固然好,突然下雨了也別有一番風味。如果一下雨就抱怨,一路玩不好,何苦呢?”
這種聰明而從容的態(tài)度與積極進取、勤懇有為結(jié)合在一起,一旦得天時地利,哪能不成功呢。
陳逸飛說自己常常萌發(fā)孩童心態(tài),異想天開,不斷想做新的事情,使生命多獲得一層體驗。事實也正是如此,一會兒他去了國外,一會兒他上了西藏,一會兒傳來他拍新片的消息,一會兒又消失在畫室中了。從新聞媒體看,他還有許多其他有趣的事情要做。我覺得他這種踞守繪畫、多方出擊的人生方略是令人神往的。作為朋友,我祝他各方面都取得成功,而更希望他在繪畫藝術(shù)上再創(chuàng)輝煌。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