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義
·精神產(chǎn)品自身的豐富性,決定了對優(yōu)秀作品評判很難用一把尺量到底,所以,在綜合的“諾貝爾”之外,不妨也有幾個值得一設(shè)的“菲爾茲”
·評名人,常常是以“出鏡”頻率論英雄。要讓應當受到全社會景仰的人物有更多人
認識、學習,“名人榜”不妨也像文藝等評獎那樣“洗洗牌
”
全國性文藝評獎重新“洗牌”這條消息,在本報版面上有個引題,“獎項過多過濫,壓縮勢在必行”。
究竟“濫”到什么程度?報道之后還有一則資料:根據(jù)日前出臺的《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文藝、新聞、出版的全國性評獎原共計90個,整改后將減至24個。其中全國性文藝評獎由44個減至18個;全國性新聞評獎由14個減至2個;全國性出版評獎由31個減至3個;精神文明建設(shè)“五個一工程”獎在已經(jīng)改進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壓縮子項數(shù)量。說來慚愧,做了多年記者,還是第一次完整地知道了有這么多新聞獎,更不必說對文藝獎、出版獎知之甚少。當然,由于文藝的類別多,雖說壓縮之后數(shù)量還有18個,倒也在情理之中。
獎項從較少到較多,本應是作品不斷繁榮的反映。現(xiàn)在被斥為“濫”,顯然已經(jīng)背離作品的實情,更遠離了評獎的本意。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陳建功對壓縮文藝獎項有一段話說得不錯:“目前,動輒冠以‘全國’、‘中國’名目的獎項太多,褻瀆了真正高含金量的作品”,他還認為這種狀況很容易滋生腐敗甚至欺詐,也讓沽名釣譽之徒有機可乘。要不是行家出面說是論非,讓以次充好的精神產(chǎn)品戴上美麗光環(huán),必定嚴重傷害社會主義的文藝創(chuàng)作。類似情況,其實也存在于新聞、出版的“全國獎”評選中。一些人就是先不擇手段弄上一個冠以“全國”招牌的什么獎,然后會因為他有作品獲得了全國性的精神產(chǎn)品獎項而成為精神文明的標兵,甚至搞個政府津貼什么的也未曾可知,實在貽笑大方。
全國性的綜合獎項一定要精,這完全正確。不過精神產(chǎn)品自身的豐富性,決定了對優(yōu)秀作品評判很難用一把尺量到底。以新聞作品為例。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文字、攝影、電視、廣播各有特定要求,廣播必要的重復在版面上可能就是啰唆;在文字作品中,單篇與組合、系列無法一并比高下;同樣要求生動、可讀,不同題材差異很大……所以,新聞、出版等作品的全國性評獎,在綜合的“諾貝爾”之外,不妨也有幾個值得一設(shè)的“菲爾茲”,或許在治“濫”的同時,也不矯枉過正。
與文藝新聞出版全國性評獎的“濫”相反,所謂“名人榜”的評選則“綜合”得有些不分青紅皂白了。前幾天出籠了一個以文體人物為主的“名人榜”,卻冠以“2005中國名人榜”,很沒有道理。此處的“名”,好像不是遠近知曉的意思,因為其中并無“臭名遠揚”的人物;若是“名望”之名,像為成千上萬人解決了吃飯問題的袁隆平這樣的人物,年年進入前十名恐怕是應該的。
“名人榜”的產(chǎn)生,也讓人有另外的聯(lián)想。現(xiàn)在,很多評比都采用了“上網(wǎng)點擊”的方式,其結(jié)果雖然不像“金喇叭”那樣滑稽,公眾權(quán)威性卻很值得懷疑,不如直說這是網(wǎng)民意愿的體現(xiàn)。隨著電視的普及,所謂知名,常常是以“出鏡”頻率論英雄的,偏偏對國家對民族作出巨大貢獻的很多人并無多少“出鏡”的機會,如何讓這些應當受到全社會景仰的人物有更多人認識他們、學習他們,“名人榜”不妨也“洗洗牌”。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