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冠名“歷史劇”的影視作品戲說、胡編歷史從而背離歷史真實的做法,已有過不少的批評,這些文藝作品中的“偽歷史”搞亂了觀眾的歷史認知,引起有良知的人們的憂慮。
“歷史劇”這個名稱本來專指一種演劇樣式,源于上世紀40年代的話劇舞臺。當時,為了激勵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熱情,我黨借郭沫若50壽辰和創(chuàng)作生涯25周年,于1941年11月16日在許多地方舉辦祝壽活動,其中在重慶上演了兩出話劇,即郭老的《棠棣之花》和陽翰笙的《天國春秋》,因為兩劇中的主要人物歷史上均有其人,因而,這兩部經(jīng)典劇作便被稱為“歷史劇”。此后,歷史劇正式成為一個藝術樣式,不僅話劇舞臺上有“歷史劇”,后來戲曲、電視劇也有了“歷史劇”這個品種。
其實,“歷史劇”這個稱謂不科學而又隨意。我想當初將它取名為“歷史劇”時,可能主要考慮到劇中有真實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因素在內(nèi),但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它的矛盾:到底是歷史還是?
既然“歷史劇”這個稱謂既不科學又帶來許多麻煩,我以為不如將它廢棄不用,而將此一類型、樣式的作品,更名為古裝劇或古裝傳奇劇,這樣,評論界和一般觀眾便不會再用史實這把尺子來衡量,也有可能寬容創(chuàng)作者在史實把握上的失誤,而把目光放在藝術本身上。陳云發(f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