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為現(xiàn)代文明的碩大果實,高掛在生活的巨樹上,像紅紅的太陽代表著光明、溫暖和幸福,因而具有強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在城市生活,衣、食、行的方便和選擇的范圍,遠非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可比。醫(yī)療和就學條件,更是與鄉(xiāng)下不可同日而語。至于棲息之所,雖是鋼筋混凝土修筑,并與“火柴盒”相似,但高樓的堅固和遮風擋雨的功效,也仍要強過山區(qū)茅屋許多倍。無論多么高拔的樓房,其“根”仍與大地相連,頭頂上仍是無垠的天空,從而都是人在大地上“詩意的棲息”的所在。
我身為城市中人,對城市的噪音、交通擁擠、空氣和水質污染,自然有深切的感受。正如有太陽的地方便有陰影,文明的發(fā)展有其負面影響。城市也有城市的不足和弱點。比如,走進公園,“山”是人造的土堆;走在大街上,“人”被物(時裝、首飾、化妝品、轎車等)包裹到幾乎看不見的程度。難怪有人發(fā)出“生活一天天富裕,人情一天天淡薄”的嘆喟。然而,聰明的果農不會因為蘋果樹染上蟲害而伐掉它,城市的陰影也不至于使我們蠢到否定城市本質的輝煌。
奇怪的是,有的文人和詩人,想方設法擠入大城市,有了安穩(wěn)的職業(yè)和生活,錢有了,名有了,反而在作品中把城市“詆毀”得一無是處。這類作品,美其名為“回歸自然”和“尋找家園”。其實,城市正是人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xiàn),是人的腦力和體力因聚合而日趨強大的發(fā)展形式。城市并未離開地球。所以,我認為,城市人不存在疏離自然和喪失家園的問題。問題在于,如何使人造的自然(城市)更為適合人道即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按照浪漫的詩人的想法,在城市中,“除了欲望,便沒有更高的東西了”,因此詩人要回到“粗陶大碗石井石磨山歌民謠里”,去“品嘗原始的苦辣酸甜”。但這豈不是要我們從文明時代退回到荒莽的野蠻時代嗎?這一流詩人,顯然是“顧后”而欠缺瞻前意識的,尚未調整自己與時代同步的歷史水準。
我承認,在商品經濟大潮中,中國人(特別是城市人)的欲望被刺激起來了,膨脹起來了,但這“欲望”從內調動人的激情和力量去追求、競爭、創(chuàng)造,從而成為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巨大杠桿。這世界上,還有什么比人的欲望更高的東西呢?歸根到底,政治和經濟、教育和科學、文學和藝術,人類的一切活動正是為了滿足人的物質欲望和精神欲望。而城市,可以說是人的欲望目的與滿足欲望的手段的高度統(tǒng)一。
我相信,城市人不但不會喪失對山川草木的自然情結,反而會因與自然的“小別”愈發(fā)珍愛自然,城市人不但不會喪失人間真情,反而會因人在普遍物化的迷失而備加渴望把握人性化的方向;城市人不會滿足任何暫時的成功,不會對城市的陰影視而不見,他們將不斷創(chuàng)造出與人性相符的新的工作、生活及娛樂的形式;城市人永遠不會停止他們的思考、探索和精神追求,如同地球永不會停止環(huán)繞太陽的高速運轉。
在人類過去和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家園中,現(xiàn)代城市其實是最好的。我還沒有虛偽到享用城市文明又向城市潑“臟水”的地步,所以,我要在這里贊美現(xiàn)代的城市、人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