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媽媽上班”不可復制,誰來分擔照護失智老人之重
45歲的中學老師孫元金,是山東濟南一中學里一道獨特的風景——每天,他都要帶著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媽媽一起上班。
圖源:央視新聞
據(jù)《北青深一度》報道,此前,孫元金也想過種種辦法,將母親獨自留在家中、請保姆、送去康養(yǎng)中心、送到養(yǎng)老院等,但最終因種種現(xiàn)實考量而放棄。萬般無奈之下,他向校長提出帶著母親上班,萬幸,校長同意了。
但孫老師明白,這只是權宜之計,后面的路怎么走,他深深憂慮。
“他的單位能允許他帶媽媽去上班,其他公司不會同意的。”
“80后、90后、甚至是一大部分00后,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未來照顧家里的老人,就是一個大難題?!?/p>
不少網(wǎng)友的點評透出對未來的擔憂。
而孫元金“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和他一樣身陷養(yǎng)老困局的還有北京大學胡泳教授。今年初,胡教授的一篇《當一位北大教授成為 24小時照護者》的文章刷屏,文中歷數(shù)照顧患阿爾茨海默癥重度患者的艱辛和不易。
據(jù)《2023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數(shù)據(jù)及防控策略》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我國現(xiàn)有阿爾茨海默癥患者近1000萬人,如果再加上路易體癡呆、額顳癡呆等認知功能障礙群體,失智老人的數(shù)量至少上千萬了。
圖源:新華社
失智老人因為認知能力的退化,重度患者在進食、睡覺、大小便等基本生活能力上都存在嚴重障礙,走丟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常常令照護者身心俱疲。
方案一,在家看護,需要陪護者24小時的照顧,目前一些社區(qū)每周幾次、每次幾小時的上門服務遠不能滿足老人及家庭需求。那么,請保姆照顧,很多家庭在親歷伺候患者的吃喝拉撒后,深知這項工作之難,實難相信保姆能通過人性考驗、給老人提供周全的看護。
方案二,送到養(yǎng)老院,因為阿爾茨海默癥等這類患者的特殊性,養(yǎng)老院的收費相比普通老人的收費要貴,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受得起。而且,養(yǎng)老院出于對失智老人安全的考慮,對老人的活動時間、活動范圍都有所限制,一些家屬不忍老人經(jīng)受“特殊待遇”。
種種因素和壓力之下,失智老人大多只能由家人照顧,這也是近年來相關報道不時進入公眾視野的原因。而在報道中,照護者無一例外“坐困愁城”,難以承擔看護之重。
圖源:新華社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對失智失能老人的看護又是“重中之重”。如何將家庭成員從沉重的照顧工作中解脫出來,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考題。
不管是一些地方推出的日間照料中心、康養(yǎng)中心,還是養(yǎng)老院,或許都需要探索出對失智失能老人的特殊看護方式。
此外,從2016年6月開始,人社部啟動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長護險)試點,對失智失能老人的照護予以補貼,能幫失智失能老人及家庭減輕一定經(jīng)濟負擔。但各地情況不一,失智失能老人的情況也是千差萬別。長護險是以現(xiàn)金的形式補貼給照護者,還是以購買服務的形式出現(xiàn),都需要各地不斷探索和完善。
銀發(fā)浪潮之下,如何應對特殊老人的養(yǎng)老問題,關系到相關家庭的幸福。讓老人得到更好的照料,我們可以看到各方都在努力。
我們期待老有所養(yǎng),我們同樣期待,照護老人的人也可以被社會的支持體系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