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讀書會 | 冼星海與《黃河大合唱》的故事,聽政協(xié)委員講述......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為深化委員讀書活動,引導政協(xié)委員學黨史、固初心、踐使命,市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向全體政協(xié)委員推送了一批黨史學習書目,并推出【凝心聚力讀書會】欄目,擇優(yōu)推送委員讀黨史心得與感悟。歡迎廣大政協(xié)委員踴躍投稿。
《黃河大合唱》是中國現(xiàn)代音樂史上的杰作,合唱曲及后來改編的鋼琴協(xié)奏曲與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祝》共同被當作中國的“音樂名片”。
冼星海起初寫作《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僅花了六天的時間。延安當時只有三四把小提琴以及三弦、二胡、笛子等民間樂器,有幾個低音胡琴是由汽油筒自制的,冼星海甚至還把學生李煥之的一只瑞士產(chǎn)的大塘瓷缸裝上一些勺子制作成特別的新式打擊樂器。冼星海因陋就簡,寫了非常簡樸的伴奏總譜。
——青島市政協(xié)委員張彤講述
01
誕生
在閱讀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冼星海專輯》(一二三卷)時,我重溫了《黃河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過程?!饵S河大合唱》是中國現(xiàn)代音樂史上的杰作,合唱曲及后來改編的鋼琴協(xié)奏曲與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祝》共同被當作中國的“音樂名片”。但冼星海起初寫作這部作品僅花了六天的時間。延安當時只有三四把小提琴以及三弦、二胡、笛子等民間樂器,有幾個低音胡琴是由汽油筒自制的,冼星海甚至還把學生李煥之的一只瑞士產(chǎn)的大塘瓷缸裝上一些勺子制作成特別的新式打擊樂器。冼星海因陋就簡,寫了非常簡樸的伴奏總譜。
《黃河大合唱》最初的版本就包含著《黃水謠》和《黃河怨》兩首帶有沉郁、苦難風格的作品,尤其是女聲獨唱《黃河怨》,音調(diào)悲慘纏綿,冼星海形容它是“含著眼淚唱的一首悲歌”。與此前的許多群眾歌曲不同,《黃河大合唱》在使用民間旋律、表現(xiàn)豪邁激昂情緒的同時,也自覺地運用和聲技法,借鑒了十八、十九世紀清唱劇的結(jié)構(gòu)形式。但與此前黃自創(chuàng)作過的清唱劇《長恨歌》相比,《黃河大合唱》則帶有更強的民眾性。在救亡歌詠運動中,這部作品無疑是出眾的,冼星海認為它除了有偉大的氣魄也有技巧,除了提出保衛(wèi)黃河的重要意義,也充滿了美和憤恨、悲壯的情緒。[見冼星海《我怎樣寫“黃河”》。]
02
演奏
1939年4月在魯迅藝術(shù)學院成立一周年的紀念大會上,這部合唱曲首次正式演出,由鄔析零指揮,演出效果非常之好,它的名氣在延安迅速提升。當年5月31日,在中央黨校大禮堂,毛澤東等中央領(lǐng)導同志一起觀看了《黃河大合唱》的公演,這次由冼星海本人指揮,演出結(jié)束后,毛澤東同志站起來大聲說好,隨后緊緊握住冼星海的手,星海激動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見李煥之《我與黃河的不解之緣》,載《人民音樂》1999年第3期。]
初期的魯藝明確地表明是一個“國防教育機構(gòu)”,在辦學上也同時具有較高的學術(shù)水平。在音樂方面,冼星海認為,魯藝是“向著中國新興音樂的大路邁進”,魯藝一周年時冼星海撰文,不僅贊頌了一年來魯藝在音樂教育和創(chuàng)作上的成果,還特地比較了魯藝與歐洲音樂學院,他說:“歐洲最初的音樂教育學校是意大利的圣瑪利院,它建立在1537年;法國的國立巴黎音樂院,它建立在1784年;德國的柏林音樂院,它建立在1822年,我們魯藝雖然建立在1938年,但是如果我們理解自己的光榮職責,教職員都能努力去進行組織教育工作,擴大學院的影響,我們魯藝是不可限量的?!憋@然,在冼星海的心目中,盡管處于抗戰(zhàn)的非常時期,他仍希望自己所工作的學院能夠在學術(shù)上有所成就,有所作為。
03
唱遍全國
《黃河大合唱》迅速傳遍全國,成為抗戰(zhàn)文藝作品的最強音,重慶、桂林等地的進步音樂工作者經(jīng)常組織演出《黃河大合唱》,1941年初重慶音樂界在新生活運動總會廣場舉行千人大合唱歌詠會,由鄭志聲指揮演唱《黃河大合唱》等作品,這為冼星海贏得了極高的聲譽,1940年還有四川一家學校高薪聘請他去任教,但遭到冼星海的拒絕。
04
坎坷創(chuàng)作
1940年5月,冼星海接到一份任務(wù),是與袁牧之一起去蘇聯(lián)為電影《延安與八路軍》作后期,他們5月11日從延安起程,在西安停留近半年后,由蘭州經(jīng)烏魯木齊、阿拉木圖轉(zhuǎn)程抵莫斯科,此時已近1940年年底。
在西安停留時,冼星海曾寫作了一些作品,在一封給妻子錢韻玲的信中他說:“最近寫的歌曲,都不是救亡的,全是民族形式的東西,鋼琴曲和管弦樂曲很多,我想出版后寄給你,有幾個曲是寫明贈給你的,像過去我寫的那三首抒情曲一樣。我在這一兩年來都想創(chuàng)作較大的管弦樂曲,鞏固新音樂的基礎(chǔ)?!痹诘诌_蘇聯(lián)后,冼星海終于有了比較多的時間,可以創(chuàng)作一些大部頭的作品。1941年初,他完成了多年前就動筆的管弦樂《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總譜前,他用俄文寫著“此作獻給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同時他也開始給《黃河大合唱》重新配器,補寫了序曲與管弦樂隊伴奏總譜,聲樂部分的聲部更是達到了七八個之多。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開始構(gòu)思寫作《第二交響曲》。
1941年9月德軍圍攻莫斯科,冼星海在當局的安排下撤離至阿拉木圖,他們原想從蒙中邊境返回中國,但沒能實現(xiàn)。1942年,袁牧之與冼星海一起受聘去烏蘭巴托中工俱樂部任教,9個月后又返回阿拉木圖。1944年應(yīng)聘赴哈薩克庫斯坦那依城,籌建國立音樂館,此后他一直居住在庫城,直至1945年5月身染重病,當年10月30日,醫(yī)治無效憾然離世。
冼星海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艱難困苦中度過,雖然條件艱苦,但他心中充滿對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對黨領(lǐng)導抗戰(zhàn)的信心,所以創(chuàng)作出了表達民族與時代先聲的不朽之作,這一點永遠值得我們今天的文藝工作者學習。
委員簡介
張彤,1975年生,1996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任《青島文學》副主編,第十三屆青島市政協(xié)委員。出版有《曲終人不見——中國新音樂歷史中的十位音樂家》《青島藝術(shù)史·影視卷》《青島電影史話》等,在《南方周末》《三聯(lián)生活周刊》等報刊發(fā)表散文隨筆多篇,小說作品見于《清明》《山花》《湖南文學》《芒種》《廣州文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