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白鱗魚上了人民日報:魚香的味道,過年的吉祥
魚香迎大年
王溱
在青島即墨一帶,素有過年吃白鱗魚的習(xí)俗。特別是年夜飯,擺滿各色菜肴的飯桌上如果缺少一道白鱗魚,就很難稱其為豐盛。
白鱗魚是一種常見的海水魚,身體扁扁,嘴巴尖尖,銀白色的魚身長滿了厚密的鱗,片大而晶瑩,魚刺特別細還特別多。
白鱗魚學(xué)名為鰳魚,但即墨人最喜歡“鲞魚”的叫法。鲞魚開胃、暖臟、補虛?!蚌摺弊值闹C音順耳,正如宋代詩人范成大所言:美下著魚,是為鲞字。到即墨說白鱗魚可能有人一時反應(yīng)不過來,但說鲞魚,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白鱗魚是飯桌上的“名貴”佳肴,逢年過節(jié)必有,并逐步演變成了習(xí)俗。記得小時候大院里有位鄰居是即墨人,每到臨近過年就到處打聽什么地方能買到白鱗魚,抽空還特意跑去菜市場跟賣魚的售貨員套近乎,請托進了白鱗魚給她預(yù)留出來。其實那年月很少能見到新鮮的白鱗魚,因為冷凍條件所限,漁民出海隨身都會帶上一大包粗鹽,魚打上船就用鹽鹵起來,等上了岸還要趕緊掛在繩子上晾干,以防止腐爛。所以,很多時候飯桌上見到的大都是“咸”白鱗魚、“干”白鱗魚。但即便這樣,人們照舊樂此不疲地到處尋找。
白鱗魚刺雖多,但吃起來非常香。一般的做法是清蒸,鮮的、干的、咸的都是如此。魚洗凈,放上蔥姜蒜之類的調(diào)料,倒上花生油,在鍋里猛火蒸。熟透的白鱗魚不光肉香,鱗也很香。腌制過的白鱗魚,經(jīng)過鹵水發(fā)酵,會發(fā)出一股異味,聞上去不敢恭維,但吃起來停不下嘴。
過年過節(jié)吃白鱗魚,在即墨人眼里不光是一種象征,更是一種念想。許多即墨人說,看到白鱗魚就會想到家鄉(xiāng)與親人。特別是那些年少就離家的人,一條白鱗魚會勾起許多難以忘懷的往事。我那位老鄰居就是這樣,她家鄉(xiāng)已經(jīng)沒有直系親人了,但她卻依舊牽掛著那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每一個發(fā)小兒玩伴。平時她串門跟鄰居們聊天,話題總是少不了家鄉(xiāng)。每次弄到了白鱗魚,她都會滿臉笑容,拎著在大院里走上一圈,然后逢人就說,我有白鱗魚了,跟在老家過年一樣。那神色、那得意勁兒,就像中了大獎。有了它,似乎就可以解了自己的鄉(xiāng)愁,心里充滿了甜美。
白鱗魚被喜歡的另一原因,是量少。聽漁民說,白鱗魚的習(xí)性比一般魚難以捉摸,氣溫低時大都在深海里,漁網(wǎng)下去很難成群地捕撈,捕撈上來的多混在其他魚里。一網(wǎng)有個幾條、十幾條,運氣就不錯了。物以稀為貴,白鱗魚無形中成了魚中的“珍品”。家里有閨女的即墨人,更是對其“高看一眼”,不僅年夜飯不能缺,閨女出嫁也要捎上,最少四條,多則八條。因此,白鱗魚也被看成“祥魚”,寓意著吉祥,福祥。哪個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兒女日子吉祥,誰不期盼自己的親人百福呈祥?
這些年生活蒸蒸日上,好吃的東西越來越多。然而作為即墨人,過年飯桌上一定要上一道白鱗魚的習(xí)俗依舊沒變。不同的是現(xiàn)在想吃新鮮的,就有新鮮的;想吃腌制的,就買腌制的;想要干曬的,就有干曬的。冰庫里儲存著保存完好的新鮮白鱗魚,漁民自己晾曬和用傳統(tǒng)辦法鹵的白鱗魚,逢年過節(jié)都被一搶而空。
小年前去了趟菜市場,在魚攤前看到有人在買白鱗魚,既要新鮮的,又要干咸的。上前隨口一問,買這么多,吃得了嗎?對方回答,新鮮的自己留著吃,干咸的寄給外地的親戚。品著魚香的味道,就會想起親人,想到一份過年的吉祥。
《人民日報》(2021年2月15日 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