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11月14日,德軍借“巨野教案”之由強入膠州灣,強占青島。1898年隨著《膠澳租借條約》的簽訂,青島進入德國殖民時代,青島在殖民體制下步入近代化進程。青島與德國在建筑、文化、藝術(shù)領(lǐng)域的交流與共融,共同塑就青島獨特的城市風貌和人文景觀,德國在青島建了很多優(yōu)秀建筑等,還修建了很多條道路和公路。德國占領(lǐng)青島的17年間,一共修建了15條公路,總長為165.8公里。其最著名的三條公路為湛流干路、臺柳路、四流路。
一戰(zhàn)中,日本借口對德宣戰(zhàn),出兵侵占青島。這些公路設(shè)施也成為了日本侵吞我國資源,實施侵略占領(lǐng)的主要通道。而這三條歷經(jīng)滄桑的百年公路,加上解放后期修建的小白干路,也是少數(shù)幾條進出青島的交通要道。
湛流干路與湛山大路
湛流干路,為大湛山村至流清河的干路,20世紀初德國人占據(jù)青島時修建的。上世紀30年代初期,當時市政府命工務(wù)局續(xù)建沙子口至流清河段時更名為湛流公路。該路自現(xiàn)市南區(qū)湛山起,途徑浮山所、大麥島、山東頭、石老人、姜戈莊、沙子口等村到達流清河,全程33公里。
1967年,青島市政府公路站投資近3萬元將這一穿街越巷的道路移出村外。修建后的路基寬度達到7.5米,長1830米。后來,該路被村內(nèi)新蓋住宅包圍,公路上的車輛又在村中行駛了。
1990年青島東部影像(張巖提供)
1988年,青島市政府實施開發(fā)東部戰(zhàn)略,大力發(fā)展嶗山旅游,又一次把湛流干路移出村外,將青島大學至石老人村近8公里路基拓寬到40米,長度6578米,投資總額達到1165萬元。1990年青島市政府又投資1900.92萬元,將青島大學至石老人村7.32公里的路面實施了瀝青敷面工程。
1997年7月香港回歸后,湛流干路改名為香港中路、香港東路、嶗山路。
說起湛流干路不得不提湛山大路了,湛山大路,20世紀初德國人占據(jù)青島時修建的,為一不成形的土路,東起湛山村,西至第一公園(今中山公園),當時建湛山大路之初,已經(jīng)有湛山一路依次排序,此路無法命名,最后定名為湛山大路,路面寬度僅3~5米,建成后只進行一般養(yǎng)護。隨著車輛的不斷增多,原有寬度已不敷應(yīng)用。1956年8月20日至10月5日,對該路進行了分段整修,1997年7月香港回歸后,湛山大路改名為香港西路。
臺柳路
青島當時有一條路從臺東鎮(zhèn)通往嶗山里,那就是臺柳路,臺柳路建于德占時期的1903年,由青島臺東鎮(zhèn)至柳樹臺(今屬沙子口鎮(zhèn)),是青島最早的一條公路。
1928年版《膠澳志》有“臺柳路由臺東鎮(zhèn)經(jīng)李村至柳樹臺”的記載。1898年德帝國主義侵占青島后,為了其軍事、政治及經(jīng)濟掠奪的需要,在青島區(qū)(今青島市區(qū))興辦工廠,修建碼頭;先后在柳樹臺附近的山上修建了療養(yǎng)院、德國總督別墅及德國大飯店等,供住在青島區(qū)的歐州人療養(yǎng)和玩樂。在此背景下,臺柳路的修筑便應(yīng)運而生。有關(guān)該路的修筑年度及狀況,《膠澳志交通志》有如下記述:“德人來青市道與村道同時并進,臺柳路的修建與柳樹臺療養(yǎng)院等的營造同步進行。
柳樹臺療養(yǎng)院(當時叫麥克倫堡,系由捐款最多之貴族名氏命名的)于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9月建成后,當時的道路狀況已不能滿足交通的需求。1906年德國工程師史克耐爾編制《一條公路的改造和移動的預(yù)算》(見青島市檔案館德文檔案《自來水廠存資》),內(nèi)稱:“其中一部分已經(jīng)有路基中自然存在的石塊已露出地面,有的部分是滿投亂石后加以覆蓋的,有的路段車道很窄狹,已不符合要求,它僅3.3公尺寬,而且是沿河床在一4公尺高的墻壁上,車輛是無法躲讓的,該段作為走廊也非無危險,只能騎馬安全通過。”陳述多種理由,要求德政府批準進行改造。
爾后雖未發(fā)現(xiàn)該路之施工區(qū)及竣工的有關(guān)資料,但在1907年6月27日德膠澳總督府日令第三條中有麥克倫堡房交通的規(guī)定:“自即日起弗理查德商行于每星期三、六下午一點自中央飯店及于每星期四、六下午五點自麥克倫登車出發(fā)”。每星期內(nèi)有兩次車往返于青島市及麥克倫堡房,其費用屬于政府及所轄單位,乘車者每人每次2元(墨西哥幣)。這說明1907年6月臺柳路的改造和移動已完成,并投入營業(yè)性使用,在此之前已初步建成并有非營業(yè)性車輛行駛。
20世紀30年代柳樹臺的照片,照片右方是臺柳路
臺柳路全長為29847.92米,其規(guī)模之大、路線之長在當時居青島及山東省之冠。臺柳路于1903年建成至1906年經(jīng)過整修,使路基與路石有了改善。日本帝國主義第一次侵占青島時期,只是維護通車,并未修整。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統(tǒng)治青島時期,也只于1932年翻修了由保兒村至河南莊的路基路石,計長3200米,線路由柳樹臺延長至北九水,橋梁也只改建了彈月橋及板房橋等少數(shù)幾座。
這張照片是1935年出版的《青島導(dǎo)游》一書中的插圖,一輛汽車行駛在臺柳路,正經(jīng)過彈月橋下山。
該路的養(yǎng)護,1933年《青島市政府行政紀要》中明確記載:“該路分兩段,由兩個鄉(xiāng)區(qū)負責修養(yǎng),1949年6月青島解放后,初由城建局負責養(yǎng)護,1962年青島公路管理站成立,全市道路的修建與養(yǎng)護有了分工,市區(qū)道路由城建局負責,郊區(qū)公路由公路管理站負責。臺柳路也分段由兩單位養(yǎng)護,全線仍沿舊稱臺柳路,但公路部門所轄路段則劃歸青(島)王(哥莊)、滄(口)沙(子口)、五(里崗)漢(河)3條路線內(nèi),不但改造和加寬了數(shù)座橋梁,對于路基也加寬到7.5米至12米,并先后全部鋪成柏油路面,達到晴、雨天皆通車,成為一條為四化服務(wù)的重要公路。這是青島市修建的最早的一條公路之一,也是山東省最早通行汽車的道路,在全國也是最早通行汽車的道路之一。
1970年翻建撫順路至清江路一段,長1.3公里,寬7米。1989年,翻建了鞍山路至人民路一段,也鋪裝了瀝青路面,臺柳路起點改為無名小路,山東路往西改為西吳路,山東路往東改為東吳路,鞍山路到撫順路批發(fā)市場改為哈爾濱路,撫順路到李村仍為臺柳路,李村往東改稱為九水路,九水東路。
四流路
四流路與初期有所不同,它的起點不在是四方,而是四方北嶺,它的終點也不是流亭而是婁山,全路被分做了三段,從四方北嶺至勝利橋叫四流南路,這條路上有大小水清溝、鹽灘兩個村莊。德國人在滄口建了繅絲公司,日本人在水清溝建了豐田鐵工廠,為紡織廠修理機械,生產(chǎn)零配件,解放后成為青島紡織機械廠。四流南路有兩個紡織廠,一為1935年建的豐田紗廠,解放后為國棉四廠。一為上海紡織株式會社,亦稱上海紗廠,建于1934年,解放后為國棉五廠。
勝利橋老照片(逄淑才收藏)
幾個工廠都有鐵路專用線由沙嶺莊車站延出,所以在大水清溝與沙嶺莊車站建了一條大沙路。解放后這里才建了一座勝利橋,鄭州路上建成了化工學院,今為青島科技大學,從勝利橋北至德江路為四流中路,1921年大馬路應(yīng)運而生(現(xiàn)四流中路)。
青島三中老照片
解放前,滄口、東鎮(zhèn)、市里是有名的三大地方,孩子們?yōu)榈竭^滄口而炫耀。大馬路兩旁的店鋪,多年也沒有大的變化,從國棉六廠路西邊自南向北,化工店、綢布店、萬香齋飯店、滄口交電、同仁堂藥鋪、派出所照相館隔得很近,旁邊還有竹器店和交通隊。對面是22中學,是青島3中的前身,是當時僅有的三所公立中學之一,1951年增設(shè)高中部,1956年遷出四流中路。往南是滄口郵局,穿行昔日的老滄口。滄口過去因交通不便形成青島一個衛(wèi)星城,滄口人到青島如同到另外一城市。
四流中路中間一段曾叫滄口大馬路,是滄口的商業(yè)中心,各行商店均有。四流中路也有兩個紡織廠,一為鐘淵紗廠,是上海制造絹絲株式會社的青島分廠,解放后成為國棉六廠。一為富士紗廠,解放后成為國棉七廠。
由德江路至婁山為四流北路。1957年青島進行城市規(guī)劃,在板橋坊至白沙河之間規(guī)劃為青島市工業(yè)區(qū),開建了鋼鐵廠、化肥廠、農(nóng)機廠,并規(guī)劃了道路,由于大躍進和1960年,這一規(guī)劃最終沒有全部實施。原四流路后來改建,新修婁山至鋼鐵廠門前的一段路為四流北路,而原有一段至流亭的老路做為重慶路的一部分了。
除了以上三條主要公路之外,在青島道路交通發(fā)展史上,曾經(jīng)的小白干路的貢獻同樣不可磨滅。
小白干路
小白干路,位于膠濟鐵路和308國道間,南北貫通,是進出青島的主要干道,南起小村莊,北至白沙河,故稱小(小村莊)白(白沙河)干路,當時陸地上進出青島的應(yīng)該僅僅還有兩條路:四流路(四方到流亭)、臺柳路(臺東到嶗山柳樹臺),1935年,小白干路是一條蜿蜒曲折的鄉(xiāng)村土路,從小村莊至夏莊,全長約13.8公里。
青島解放后,隨著樓山新工業(yè)區(qū)的開辟,城市交通運輸日益繁重,使四流北路的交通十分擁擠。為此,青島市城市建設(shè)局決定將小白干路辟建為一條交通干道。
小白干路
1958年11月,小白干路工程指揮部對小白干路進行改建,總投資額224萬元。工程南起杭州路,北至四流北路,1959年底竣工通車,成為市區(qū)北部又一條南北向交通干線,緩和了四流北路的交通壓力。
1958年,新修建的小白干路
那個火熱的文革年代,‘農(nóng)業(yè)學大寨,工業(yè)學大慶’,將小白干路更名為大寨路,那個時候的‘大寨路’還是郊區(qū),1966年8月,對小白干路土路部分進行臨時瀝青表面處置。工程自人民路交口起,到市管路段與交通局管理路段分界處止。全長2377.2米。
至1971年,原鋪瀝青路面已出現(xiàn)破裂,且寬度較窄,不能滿足需要。市革委投資419458元,于1971年6~12月對人民路交口至交通局管理路段鋪裝了瀝青路面。施工時充分利用舊路面的有利條件,共分三種路面結(jié)構(gòu)五個段落進行鋪設(shè)。第一段自人民路至青島鑄造機械學校門前;第二段自鑄機學校門前至原市政工程處東門;第三段由原市政工程處東門至公路站大樓;第四段由公路站大樓到終點與公路相接;第五段為人民路廣場。
1963年時的小白干路
1985年隨著交通量的增加,路面結(jié)構(gòu)強度不足,已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損壞。根據(jù)青島市市政工程總公司計劃,將公路站大樓至山東路一段進行翻修加寬。施工路段全長1350米,寬14米。該工程由青島市市政工程總公司設(shè)計室設(shè)計,市政總公司第二工程隊施工。1985年10月1日開工,11月30日竣工。1989~1990年,小白干路陸續(xù)拓寬,由14米拓寬至27~30米。
1999年,適逢澳門回歸、祖國50年大慶,借“重慶”這個名字寓意“雙重大慶”。小白干路正式更名重慶路,因為整條路很長,分為南、北、中三段。
保留和延續(xù)下來的是我們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脈搏,留下的是這座城市文化的年輪和脈絡(luò),傳承青島文化、弘揚青島歷史,保留青島老建筑、老地名等等一切,就是留住青島美好的明天,就是造福子孫,讓子子孫孫不管在哪都要記住-------自己是青島人。
原文由網(wǎng)友“青島臺東鎮(zhèn)”2009年12月2日發(fā)表于青島城市檔案論壇。由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fā)布
2019-11-07 青島新聞網(wǎng)
2019-11-07 青島新聞網(wǎng)
2019-11-07 青島新聞網(wǎng)
2019-11-07 青青島社區(qū)
2019-11-07 青島新聞網(wǎng)
2019-11-07 青島新聞網(wǎng)
2019-11-07 愛青島
2019-11-07 青島新聞網(wǎng)
2019-11-07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wǎng)
2019-11-07 青島新聞網(wǎng)